本帖最後由 卡魯斯 於 2014-4-18 16:40 編輯
這篇內容,相當有意思,不過看完也很感慨 http://i111.photobucket.com/albums/n143/emt999/gif/2552.gif
轉貼ETtoday 新聞雲網址
有興趣的可以花點時間看一看
重新排版過,這樣比較接近原文版
覺的累的人,可以去原文網址看
---------分隔線---------------
上個周末,我和三位分別來自美國、新加坡、台灣的朋友一同晚餐。 幾個分別都是 30 多歲的年輕人,討論著為何今天我們相聚的地點是上海而不是在台北? 討論著為何創新和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概念無法深植進台灣的企業? 當然更多的討論是為何台灣人才大量外流,台灣為何淪為大家口中的鬼島?
話題一開始,我們之中來自美國的朋友問我,為何來到上海?難道台灣不好嗎?
我不太清楚目前和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年輕一代是怎麼看待上海這個城市, 但單就我身邊的許多朋友而言,台灣許多 6、7 年級生紛紛視上海為一個極具潛力的就業市場, 上海成為了他們開闊眼界國際城市。這邊不缺的是外國企業和外國人才, 許多外國企業因為相中這邊的市場潛力,紛紛來到上海設立辦公室。 我告訴我的美國朋友,其實早在 10 幾年前,當台灣還在積極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時候, 許多國外大型企業紛紛想到台灣設廠、設辦。 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當時候想要設廠在台灣中部的拜爾以及建立娛樂版圖的迪士尼。
但是為何這些企業後來都沒在台灣設廠設辦,反而移師至中國大陸了? 問題就出在台灣擁有一群打著「民意」神聖旗幟的民意代表(或稱政客), 利用種種因素(諸如環保、本地勞工權益等) 阻擋外國企業來到台灣(其實說穿了就是想從中取得利益)。 這樣三番兩次的阻攔,漸漸外國企業就對台灣的投資環境失去了信心, 台灣因此也陷入了越來越封閉的情況。 我們口中所謂的民意,早已成為政客為了獲取自身利益的最佳武器。
來到了上海,我看見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高樓林立的商業區,許多外國白領進進出出; 許多台灣沒有的國際品牌,在上海早已擁有十數家分店; 地鐵上新聞播的不是哪個名人的八卦,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國際上的局勢報導。 當然有人會說共產國家對於人民的限制還是很多,但是這個城市站在不同的高度看世界, 外來人才帶來的是向上提升的力量(當然也包括薪資)。 如果我們只是一昧的害怕並抗拒外來的刺激,那又如何能提升我們的競爭力?
再來就是當晚的爆點,來自於我那位來自台灣、美國長大的朋友 那天在台北星巴克咖啡聽到的幾段談話。他說那天他在星巴克待了一下午, 發現背後的某一群人的談話特別有意思。一群頭髮斑白,西裝筆挺的中年人, 談論著如何「善用」年輕的下屬,用少少的薪水卻要他們有最大的產能。 同時間也相互盤算著,如何能在目前的職位上保住自己的飯碗,多替自己掙些退休金。
當然,我們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上述那群中年人的談話並不能表示所有台灣的中年企業主管。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上個世紀的台灣經濟奇蹟, 許多如今已是中年人的一代都正好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但時代不復以往,過去股市破萬點的美好時光如今已不在。 從前大學畢業就是工作的保證,而今滿街都是失業的碩士。 而進入中年之後的上一代享受了甜美的果實之後,如今要他們放手讓年輕的一代大展身手, 不是不可以,只是咱們年輕人付出和得到的往往不成正比。
話說上一代以製造業起家的概念,便是用當時台灣相對低廉的勞力來替國外大廠代工製造(OEM)。 還記得小時候出國總是看到 Made in Taiwan 的字樣印在許多的商品上。 然而現今這樣的狀況早已被 Made in China 所代替。 台灣如果還是要以製造業來拼,就只得壓低工資來創造利潤。 問題是中國大陸只要用量大就可以把台灣打趴了。 而高附加價值的創新和設計往往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無法達到立竿見影之效。 一向慣於炒短線的台灣企業根本不會重視此層面。 如此的惡性循環可以說是我們不重視創新、設計才會導致今日的結果, 當然這也使得台灣錯過了上一波的產業轉型。 反觀亞洲的新加坡以及南韓,在轉型過後遙遙領先台灣。
最後就到我的新加坡朋友發言。我的這位新加坡朋友和台灣還有挺深的淵源, 母親是台灣人,而弟弟之前也在台灣科技代工業工作,朋友自己目前則是選擇在上海發展。 說到台灣鬼島,這位朋友提到了自己弟弟的在台灣的親身經歷。 當時還在台灣南部科技代工業工作的弟弟,領的薪資整個讓他傻眼。 雖然說台灣南部的消費相較於北部而言較低,但是科技代工業對待一個大學畢業生 僅僅是兩萬多三萬的薪資水平,也讓我這位朋友的弟弟感受到台灣薪資 13 年來零成長的恐怖之處。
另外,他也分享了新加坡目前也面臨大陸人才大舉進攻新加坡,本地人才外流的情況。 探究原因,是因為新加坡政府對於外國人才採取和上海類似的高度開放政策, 許多優良的配套措施吸引的不僅僅是大陸人才,還有來自亞洲其他國家高階。 這樣的政策有可能是兩面刃,雖然對新加坡本地人薪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不過朋友卻認為長久來看會提升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 在此同時,新加坡的薪資水平相較於台灣,還是高出許多。 他無法理解的是,台灣的 22K 政策看似為政府的好意,但卻因配套措施不完善, 變相的提供了台灣企業以低薪聘請大學生的絕佳機會。
我說 22K 不僅僅扼殺了年輕人對工作以及未來的熱誠,同時也逼走了高階人才。 如果企業可以用 22K 請到大學生,那何苦請個 7-8 萬的中高階主管? 身邊不少在台灣的朋友,有些接獲了來自其他亞洲城市(特別是大陸)獵人頭的邀請, 有些早有離開台灣另謀高就的打算。
套一段朋友打趣說的玩笑話:「連鼻屎大的國家都有辦法辦一級方程式賽事了, 自命清高的台灣人罷黜百家獨尊惡鬥永遠比商業重要, 所以迪士尼、拜爾、杜邦、古根漢、福斯、豐田不來了… … 不久的將來台灣會是太平洋上一座美麗的小島, 沒有汙染、自然景觀豐富,人民自給自足,過著樸實平淡的日子。」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