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2-24
 - 最後登錄
 - 2021-5-31
 - 帖子
 - 3399
 - 閱讀權限
 - 60
 - 積分
 - 10805
 - 精華
 - 0
  
 
 
 
     
- 真實姓名
 - 哈比
  
 | 
 本帖最後由 yeongann 於 2014-5-27 14:53 編輯  
 
 2014/05/27 
其實這篇文在各大論壇反應都是一樣~褒貶各半 
非常理想化......甚至夢幻 
也有許多論點是幾乎不可能達成的 
但是有些卻是我們知道而且可以做到卻忘記去做的---->所以我標題才下當父母的該好好反省 
 
我自己也是一個爸爸..... 
我女兒正值叛逆期 
溝通與尊重才有辦法解決我跟她的一些歧見 
 我不是完全認同全文...... 
但是有些卻是讓我感觸很深 
原本想擷取我想要的PO 
但是 
感覺我不該自以為是地去更改別人的文章 
以免照程斷章取義的誤會 
 
以下是全文.....很長...慢慢看 
 
 
 
轉自:克里斯 夢想天空這裡是克里斯.宥勝的Blog 
2014年5月21的江子翠站隨機殺人事件, 
令我非常的難過、也非常的震驚, 
我也有朋友當時正要進站,結果被渾身是血的女人阻止,最後投入救援工作… 
 
下戲之後,我看了所有新聞報導、轉到各台談話節目、以及翻閱朋友的FB, 
都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他是個人渣,應該處以死刑!」 
但真正令我難過的,是聽到他家人對媒體的回應: 
 
「全家一輩子都被兒子毀了,就算要賠償,恐怕也賠不完!」 
「我們無臉見人。」 
「我不敢相信他會做這樣的事。」 
「他平常愛打殺人電玩。」 
 
我馬上就感受到一件事: 
他的父母只顧自己的金錢與名聲,試圖推卸責任, 
而且他們並不愛自己的兒子。 
但他的弟弟,卻用一句話和一個動作就讓我感受到了他對哥哥的感情: 
「我從小就崇拜哥哥,他會寫小說又有理想」,並且哭紅了眼為哥哥難過。 
 
這就是我們忽略的關鍵。 
因為在台灣,犯錯的人就該死,所以矛頭會全部指向犯錯者, 
然後頗析他、挖掘他, 
只為了找到讓自己心安的殺人原因,再把自己和這些原因劃清界限。 
例如:「血腥電玩」、「社會不安」、「心理疾病」、「從小幻想」, 
卻從來沒有想花心力去瞭解「真正的原因」。 
 
我們真的關心鄭捷嗎? 
我們真的想去了解他嗎? 
警察是怎麼在問訊的? 
假裝關心是為了套話?然後逼他認罪? 
還是要挖出更多故事讓媒體報導、再讓大家責罵? 
 
要是我是鄭捷,我絕對不會回答,因為我根本沒有被尊重。 
 
或許有人會說:殺了這麼多人,我們還需要尊重他? 
但我卻明白的告訴有這些想法的朋友:就算一個三歲小孩,我們都應該尊重他。 
 
台灣的教育,從家庭、學校、社會到國家, 
從來都只尊重「成功者」,而不尊重「人」,這就是最關鍵的問題。 
從「重男輕女」的文化開始, 
男孩子就是個先天的「成功者」,說話有份量,資源最多, 
然後到「成績取向」的學校後, 
成績好的學生就算偷掀女生裙子老師也只會笑笑的跟他說「下次不要這樣」吧? 
 
這種教育裡並沒有「愛」、沒有「尊重」更沒有「包容」, 
對學生是、對同事是、對陌生人是、對自己的孩子更是! 
 
鄭捷到底在想什麼?真的有那麼容易就分析完畢? 
連自己的兒子會做出這種事的父母都完全察覺不到、甚至到不敢相信的程度, 
那請問你們平常到底跟鄭捷有多少互動? 
你們到底關心、瞭解自己的兒子到什麼程度? 
「沒課就會宅在家裡打電玩」這種描述,連住在家裡廚房的小強都可以回答! 
 
 
我知道我的文字充滿了怒氣, 
但這一對連出面都要靠議員來轉述的父母,真的讓我太難過又太生氣了, 
但在台灣,卻很少人想去聊這一塊。 
 
既然如此,就請容許我來聊聊吧。 
 
我知道,有時候我們想接近小孩,小孩卻會說:「你不要管我啦!你們很煩!」; 
 
我知道,有時候小孩在餐廳裡哭鬧真的很丟臉, 
所以只能直接給他一巴掌,讓他知道在公共場合不能任性; 
 
我知道,世界上哪有鬼魂這種東西, 
所以小孩說過世的爺爺回來了,一樣給她一巴掌,然後告訴她小孩子不要亂說話… 
 
我知道,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做, 
而我們所做的這一切,也都是從我們父母那裡學來的,難道這樣也有錯嗎? 
 
 
其實剛剛那三個故事,只要有「愛」、「尊重」和「包容」, 
是會出現另外一個版本的,而且,全都是我的親身經歷。 
 
 
第一個故事,是我某個親戚。 
 
小孩會說父母煩其實是因為, 
他爸媽一接近他,就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你不該打電動、你該寫功課、你不該玩手機、你該去睡覺」, 
卻不告訴他為什麼,也不尊重他的想法,只想立即的達到效果。 
 
更糟的是,在他沒做到的時候,就告訴他「你真的很糟糕」。 
這個情況維持十年後,想想這孩子對父母的出現會有什麼反應。 
 
但後來情況有改善了, 
因為他的父母不知為何, 
竟開始放下成見去瞭解他、跟他聊天、而不下任何的評估判斷。 
 
漸漸的,他覺得他父母的敵意少了,自己才比較敢講真話, 
而且在說出來後,甚至還得到真誠的回應和建議! 
 
結果他說,他到現在才感覺到父母的溫暖、也才感覺到自己被愛, 
甚至,覺得這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了… 
 
 
第二個故事,是我在美國機場遇到的。 
 
一個小孩嚎啕大哭,父母剛開始不知原因,就拼命的要他閉嘴, 
但西方人的手段總是較溫和,好像在商量、好像在詢問,但一直得不到解答。 
 
結果在這樣與孩子持續的哭鬧和溝通後, 
只從孩子大哭的嘴裡蹦出了模糊的一句話:「我的手…」 
 
結果原來是他的手被兒童椅夾到了,大家卻完全沒發現, 
接下來就是一陣混亂,餐廳工作人員馬上遞藥, 
父母也在後來跟孩子道歉,說剛才自己說話的音量有點大… 
 
他們尊重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人」。 
 
 
第三個故事,是我更親的親戚。 
 
她真的有靈異體質,甚至她的孩子也是, 
但當時的大人不信,所以她從小就被修理的很慘。 
 
而這件事的改善,其實也只是她自己當媽媽後,不會亂甩自己女兒巴掌而已, 
所以她女兒就不會像她一樣有家庭冰冷和自卑感 
(她自己的家庭冰冷和自卑則是到現在都還維持著), 
 
因為,她懂她女兒的這項特質,所以她尊重她。 
 
 
 
父母,是這個世界的源頭,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父母, 
而父母的所作所為,是影響孩子的完全關鍵, 
孩子會如何成長、會如何改變,絕對不會只是因為兄弟、因為朋友、因為情人, 
絕大多數,甚至可以說95%,都是因為父母。 
 
既然「3歲看大7歲看老」,那大家覺得這些孩子看的是誰呢? 
 
 
但各位父母,請不要壓力過大, 
因為你們都是愛孩子的,這是天性,所以「愛」已經有了, 
而所謂的「尊重」與「包容」, 
 
其實也只是「不帶任何想法的去和孩子溝通」, 
也相信「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任何想法都會是真的」, 
 
因為只要是從孩子口中說出的真實想法,就有了解和探討的必要, 
但是當我們一直帶著某種目的或成見要去跟他對談的話, 
就絕對問不到真心話。 
 
 
所以鄭捷在短期間內,是不會想要講真心話的, 
除非他再次感受到「愛」、「尊重」和「包容」。 
 
 
如果說,我已經對孩子很不尊重和不包容很久了怎麼辦? 
那就慢慢來吧。 
我鼓勵所有的父母從現在開始去跟孩子隨性的聊天, 
練習「健康開放的互動」。 
 
所謂的「健康開放的互動」,是有階段與層次的, 
陪伴=>純關心=>分享自己=>聽他分享。 
這是四個不同深度的階段,請讓我來一一說明。 
 
 
一、陪伴:就是物理距離的接近。 
在同一個屋簷下是基本,但最好是在同一個空間裡(一起在客廳或廚房)。 
但如果連最基本的同一屋簷都做不到, 
父母們就要慢慢開始花些心力製造機會, 
一週一次都好,慢慢讓自己有跟孩子碰觸的機會。 
 
 
二、純關心:就是不給予任何「指令」和不期待任何「善意回應」的問候。 
畢竟現在網路通訊這麼方便, 
偶爾一句「今天有沒有吃飯啊?」其實並不難, 
但不要有「不吃怎麼行?」「難怪你會常生病」這種話出現, 
因為這裡頭都包含了「指令」,純關心裡是不能有任何「指令」的。 
 
如果他回「你不要一直問很煩耶!」我們絕對不能生氣, 
因為我們本來就不該期待善意回應, 
搞不好他正在忙啊?還是跟女友吵架? 
 
最基本可以回:「好吧,你覺得煩我就少問一點囉。」 
進階可以回:「我愛你嘛。」 
 
總之就是純關心,單純的「維持互動」就好, 
而不要有任何「增進感情的期待」,就是單純互動而已。 
 
 
三、分享自己:「分享自己的擔憂」是一個好的開始, 
但也不要有「渴望回應」的想法,單純「分享」就好, 
講完就丟,不要期待,然後結束。 
 
因為我們偶爾展現那「不求幫助」的脆弱,有時會讓兒女感覺親切。 
 
但前提是「不求幫助」,否則他們一定感覺的到, 
甚至會覺得我們是在博取同情,那就會造成反效果了。 
 
其實「分享」是重點, 
所以不論是好事壞事,跟兒女偶爾「不求回應」的分享, 
長時間執行後是會產生某種正向聯結的。 
 
 
四、聽他分享:這一步幾乎是終點,但也最不容易把握, 
因為當前三步都做得好後,有一天或許兒女就想要「分享他自己」了。 
 
這時要很謹慎,要把持住「尊重」與「包容」的原則, 
就要做到「只回應心情、只給予建議、但不下決定」這三點。 
 
也就是說,他說他最近喜歡上一個女生,我們最好不要回「你先好好唸書吧」, 
而是要說「哦?她是誰?」,再問問看他想怎麼做。 
 
徹底瞭解他的心情、想法,以及聽他說完所有的話後, 
我們才可以開始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但要誠實。 
 
例如「我還蠻替你高興的,我兒子要開始青春囉」 
或「蛤怎麼辦?我擔心你會開始不專心唸書耶哈哈~」。 
但都要「尊重」,並且把這件事「當一回事」, 
因為這是兒女們的心情,即使我們聽起來再荒謬,對他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只給建議、不下決定」非常難,但一定要做到, 
就是不管我們說了什麼,最後一定要讓他清楚 
「這只是你老爸我的想法,你會有你自己的,但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所以我們可以給出我們所有想要給的誠實建議, 
只是最後要把決定權交給他自己,這才是健康開放的溝通。 
 
 
當做到了以上四步,我相信大家的關係就會變好, 
但請記住,「不要急著、或勉強自己去做這四點」, 
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裡,或許一年有做到一次四步循環就夠了不起了, 
但當然,如果可以的話,一週一次是很理想的, 
畢竟感情真的很好的母女,搞不好一天就有365件事可以分享了。 
 
 
最後,在這裡分享一個奇妙的大絕招:「靜默的陪伴」, 
就是用「物理親近」的方式出現在兒女的附近, 
然後「放鬆的做自己想做、但完全不干擾他的事(例如玩手機或看書)」, 
 
先逼迫自己跟他的互動「暫時等於零」,直到他「自己開口」為止, 
然後才能慢慢走那四步「健康開放的互動」。 
 
 
例1,爸爸開始每天坐在兒子的房門口看自己的書, 
兒子可能會忍不住問:「你在幹嘛?」 
那我們就回:「沒有啊,就想跟你靠近一點」, 
「神經病」。 
 
但我們還是持續的做,直到他問:「你到底想幹嘛?」 
那我們就誠實的說:「其實我想跟你拉近距離,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例2,爸爸開始在兒子每次看電視的時候出現,然後陪他看, 
他可能會問或「你要看電視嗎?那給你看」, 
那我們就可以回「不用啊,你看你的,我只是在這裡放空,我今天累死了」 
「可是我怕你會無聊」「不會啊,我根本沒在看其實,你看你的,別管我」 
 
然後我們也真的放鬆,也不針對電視內容講任何話,只是陪伴, 
除非他先開口聊,才開始慢慢進行四步互動。 
 
一定要找一件事專心的做,否則那像是在站哨,兒女一定會感覺很不舒服。 
當然這一步是險棋,但拿捏得好的話效果其實不賴。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生活心得,並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支持, 
所以「這只是宥勝我的想法,你會有你自己的,但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傳統社會給了我們很多限制、很多距離、很多規範, 
再加上現代社會的忙碌,我們真的都過得很辛苦, 
 
但如果真心想改善關係的家庭,讓自己更快樂的話, 
不妨可以開始試試四步「健康開放的互動」, 
不管是父母對兒女、或兒女對父母,都適用, 
因為,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緊密、也是最不容易被破壞的。 
 
 
我期待鄭捷的父母開始與他互動,並且帶著「愛」、「尊重」、和「包容」, 
雖然為時已晚,鄭捷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上最大的責任, 
但相信我,鄭捷會這樣做,不是沒有原因的,而這原因,也只有父母能化解了… 
 
 
期待台灣,可以更好,我愛台灣,台灣加油。 
 
 
 |   
 
- 
總評分: 經驗 + 1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