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smartyi 於 2014-5-24 12:57 編輯
轉貼: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4/0522/135839.shtml
司迪麥名言: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米3沒有4G的加持,本來就是注定失敗的
說起小米2014年的狀況,無論是米黑、米粉還是中立的用戶都已經無法用曾經那樣一片大好的形勢來形容。曾在小米公司一度欣欣向榮的時候就有不少業內人士提出質疑:互聯網線上營銷的持續性、無度飢餓營銷帶來的弊端以及高配低價的前景等等,但是似乎那時候的小米即便意識到這個問題也不在光環下提出自己的擔憂,而是發出了類似“強者霸權”的聲音,在這樣的態勢下,小米被奉為國產手機的救星,被捧為國產廠商的王者。同時引發了眾多廠商先後向小米宣戰,老牌軍的魅族、華為、酷派、聯想.....新勢力的一加、IUNI等等,在外招致萬人恨的態勢衝擊之下,小米內部也面臨諸多的挑戰。2014年,小米的情勢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局面,終於走下神壇的小米,戰略轉型成為了它的必由之路。
誘因,內憂外患的局面 首先小米在出世之初就將自己定義發燒產品,那麼一群使用發燒產品的人便會直接被冠以“發燒友”的名號,這群發燒友在論壇中的活躍無形之中為小米提供了無限的創意,MIUI的百變鎖屏就是從這樣一群燒友的智囊中蒐集而來,而這相對狹窄的定位與用戶選擇在時間的檢驗下逐漸暴露出了弊端,利潤被壓縮,產品線受到了限制。
在營銷方面,小米採用了“口碑營銷”、“飢餓營銷”與“體驗營銷”相結合的方式,鑑於發燒友和營銷方式給出的有力條件小米在第一批用戶的選擇上保證了質量,從而成功塑造了產品形象,合理的“飢餓營銷”也刺激了用戶的購買欲,但是“度”的把握並不輕鬆,產業鏈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問題,而售後也成了小米的軟肋。 在放出的定價方面,眾所周知的就是小米的“性價比”,但是“高配低價”無疑容易引發價格戰,而且易於模仿。2014年春,國產手機的競爭再次陷入了機海的熱浪,對於消費者而言,價格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對於手機產商而言,價格戰背負的壓力實在苦不堪言。在“高配低價”的機海和新老品牌的圍剿中,小米陷入了自己親手挖好的坑。 在小米最為突出的MIUI和硬件上,先是MIUI更新緩慢升級幅度較小,創新性受到了限制;在產品核心方面,小米與高通漸遠而轉投相對低價的英偉達和聯發科,也是小米逐漸失去了硬件優勢。這些小米曾經引以為傲的策略,也成為了小米戰略轉型的重要誘因,而在層層的壓力中,招致萬人恨的小米在神壇上的光環也漸漸被剝落。
轉型,妥協還是堅持 眾所周知,紅米的誕生代表著小米對1000元內價格段的侵略,而佔領客廳的智能家居則是小米擴展產業鏈的最明顯表徵。那麼小米選擇戰略轉型是一種堅持還是在內憂外患壓力下的妥協呢?先是小米宣布搭載聯發科真八核定價為799的紅米打進千元市場,後是5月15日在小米的新品發布會上,萬眾期待的小米3S並未亮相,反而是小米電視這個客廳中的主角走進了眾人視線。
是否是因為在曝光的小米3S失去了配置優勢後,是最終妥協無奈將群眾的視線引向客廳,還是為了爭取時間為3S做更多的改造和創新。這些現象的確已經證明了答案,無論承認與否,799進入千元市場的混戰、小米電視、小米路由等產業鏈的擴展無疑是小米走下神壇向市場做出的最終妥協,而這個答案,是帶來了失望還是更多的期望,還是由受眾檢驗。 質疑,賠了夫人又折兵 戰略轉型也好,走下神壇也罷,與高通的關係在這中間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催化作用。小米與高通的淵源深遠,曾相互影響引發的效應雙方都功不可沒。因為小米的帶動作用,國內廠商抱團推出採用高通處理器的旗艦機爭奪高端市場,將聯發科等核心遠拋在後,而小米也利用高通的國際影響力為自己加分不少。
現今,與高通漸遠的小米受到了不少用戶的質疑。雖然高通也有低端系列產品,但是毫無疑問小米在紅米身上使用了聽起來更為唬人的八核聯發科,一個是高通技術成本高,價格也更高;而聯發科八核不僅廉價,成本低,開發週期也更短。雷軍在這樣的時刻果斷放棄了高通,而最早小米的堅持也一點點喪失。而對於小米3使用Tegra4,缺陷早已暴露,過於龐大的功耗、以及與MIUI的兼容性都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 4G牌照發放,小米選用Tegra4意味著放棄了LTE,這無疑是一個沒有遠見的決定。無論是小米4甚至是小米3S在當下而言LTE方面都必不可少。而高通不正式LET的王者嗎?國際旗艦紛紛採用了高通的內核,甚至連iPhone的基帶芯片也來自高通。在這樣的情況下,雷軍仍舊選擇了英偉達,實在是令人費解。而至於英偉達開出了怎樣不能拒絕的條件,我們就不能得知了。但是以目前高通的地位和性能而言,失去瞭如此強悍的核心支持,又要面對質疑,無疑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選擇。對於小米當下的處境,優勢漸失後只是走下神壇已經是最好的結果,轉型是否能涅槃也有待時間的考驗。
方向,1999高不成低不就 小米在戰略轉型方向上已經邁出了重大的一步——拓展產品線,但是手機定價和配置方面還是不免令人堪憂。1999的定價在目前的國內手機市場實在是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價位,上有高端旗艦頻頻降價壓制,下有千元內智能機層出不窮。1999的旗艦實在尷尬,小米在價格上的戰略並不符合長遠目標,重新考慮定價戰略迫在眉睫。
無論是選擇將基礎夯實,繼續以低價搶占市場;還是將外觀和內置都做到最精,主打高端手機,實現差別定價,都是小米接下來不錯的選擇。但是至於小米的下一代手機產品是否還是1999,相信很快答案就會揭曉。
小米,互聯網品牌的命運 小米發布路由、電視、平板引發了業內對於互聯網品牌的新思考,產業轉型和產業鏈拓展是互聯網品牌的必由之路。而互聯網品牌也的成敗幻滅的速度相對於線下品牌也更為快速,涅槃還是滅亡這樣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迫在眉睫。因此曾經完全靠手機類產品起家的互聯網大牌——小米,並非絕對要開拓一條完整的智能家居產業鏈,而是在手機市場優勢漸失的情況下為自己找一條可以補救的道路,從而擺脫互聯網品牌瞬起即滅的宿命。
轉型的路子並不像當年小米手機一般順風順水,受眾對小米手機之外的關注度遠沒有手機那樣高。而今通過轉型來拖長小米旗艦機的生產、上市週期,受眾必然會出現兩個狀況,1.等到不厭其煩,隨後放棄;2.堅持等待,對小米手機的期待值增高。無論是哪種心態,對小米手機而言都不是良性現象。 售後的負面效益、眾多手機廠商的覬覦、新品壓力、轉型之路的艱難,似乎令小米失去了往日的信心,曾經遠不及小米火爆、甚至新興互聯網品牌紛紛向小米宣戰。走下神壇之後的小米,顯得倦意十足,而旁觀者都在冷眼看著這個曾經神話般互聯網品牌優勢漸失之後還能繼續走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