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http://web.toutiao.com/a3256590297/
http://p2.pstatp.com/large/765/3125253310 在這個智能手機普及到幾乎氾濫的時代,你是否真正了解智能手機的"芯"——手機處理器。其實一部性能卓越的智能手機最為重要的肯定是它的"芯"也就是CPU,它是整台手機的控制中樞系統,也是邏輯部分的控制中心。目前ARM架構佔據手機處理器90%的市場份額,高通,蘋果,MTK等均採用ARM架構研發。 1、什麼是手機處理器?
處理器(Center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是手機的核心部件,手機中的微處理器類似計算機中的中央處理器(CPU),它是整台手機的控制中樞系統,也是邏輯部分的控制核心。微處理器通過運行存儲器內的軟件及調用存儲器內的數據庫,達到對手機整體監控的目的。凡是要處理的數據都要經過CPU來完成,手機各個部分管理等都離不開微處理器這個司令部的統一、協調指揮。隨著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及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手機中微處理器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如在微處理器中集成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等。處理器的性能決定了整部手機的性能。 2、Intel和ARM的區別
首先是架構的區別,Intel是X86架構,用的是CISC複雜指令集;ARM用的是自己的ARM架構,核心是RISC精簡指令集。其實區別很明顯,RISC犧牲了功能性,而提高了單位命令的運行效率, 而CISC能處理的信息更多,但是相對來說,單位性能就下降了。對於智能手機,運行的效率,特別是單位性能更為關鍵。 3、手機CPU廠商及產品優缺點
廠商(cpu) | 優點 | 缺點 | 德州儀器 | 低頻高能且耗電量較少,高端智能機必備CPU | 價格不菲,對應的手機價格也很高,OMAP3系列GPU性能不高,但OMAP4系列有了明顯改善,數據處理能力較弱。(OMAP已經不再針對手機領域應用生產) | INTEL | CPU主頻高,速度快 | 耗電、每頻率性能較低 | 高通 | 主頻高,數據處理性能表現出色,擁有最廣泛的產品路線圖,支持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各類終端,可以支持所有主流移動操作系統,支持3G/4G網絡制式 | 圖形處理能力較弱,功能耗較大。 | 三星 | 耗電量低、三星蜂鳥S5PC110單核最強,DSP搭配較好,GPU性能較強 | 三星獵戶雙核,四核,雙四核發熱問題大,搭載MALI400GPU構圖單一,兼容性不強 | MTK | 價格低,功耗小,真八核 | 性能不足 | 英偉達 | 最早上市的雙核CPU,搭載的Geforce ULP面積小,性能強,功耗較低 | Tegra2因為功耗問題去掉了NEON,導致視頻解碼問題大,支持硬解格式少 | 華為 | 是2012年業界體積最小的四核A9架構處理器。他是一款高性能CPU,是華為自主設計 | 兼容性不 好 |
4、手機CPU架構圖賞析
http://p1.pstatp.com/large/765/3125977895 http://p1.pstatp.com/large/765/3126201499 http://p2.pstatp.com/large/765/3126449547 http://p2.pstatp.com/large/765/3126728975 5、ARM微處理器介紹 ARM微處理器的應用領域: 到目前為止,ARM微處理器及技術的應用幾乎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
1、工業控制領域:作為32的RISC架構,基於ARM核的微控制器芯片不但佔據了高端微控制器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同時也逐漸向低端微控制器應用領域擴展。
2、無線通訊領域:目前已有超過85%的無線通訊設備採用了ARM技術。
3、網絡應用:隨著寬帶技術的推廣,採用ARM技術的ADSL芯片正逐步獲得競爭優勢。此外,ARM在語音及視頻處理上行了優化,並獲得廣泛支持,也對DSP的應用領域提出了挑戰。
4、消費類電子產品:ARM技術在目前流行的數字音頻播放器、數字機頂盒和遊戲機中得到廣泛採用。
5、成像和安全產品:現在流行的數碼相機和打印機中絕大部分採用ARM技術。手機中的32位SIM智能卡也採用了ARM技術。
除此以外,ARM微處理器及技術還應用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並會在將來取得更加廣泛的應用。 ARM微處理器的特點: 採用RISC架構的ARM微處理器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1、體積小、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
2、支持Thumb(16位)/ARM(32位)雙指令集,能很好的兼容8位/16位器件;
3、大量使用寄存器,指令執行速度更快;
4、大多數數據操作都在寄存器中完成;
5、尋址方式靈活簡單,執行效率高;
6、指令長度固定。 對於手機CPU這一塊,其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戶體驗,不必一味追求高性能的CPU而去花大價錢買手機,畢竟旗艦產品的定位都是高端的,在安卓智能手機CPU更新換代如此迅速的今天,買一部性能適中適合自智能手機CPU發展還能走多遠,這也並非我們能預測的,但各大廠商必定會在今後的道路為用戶帶來更多更好更貼近用戶的CPU產品,畢竟用戶體驗才是最後的價值指向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