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reinhard 於 2014-3-6 23:55 編輯
原文來源
64、83、70,是郭台銘、張忠謀和施振榮的年齡。對比中國企業家,台灣
企業顯得暮氣沉沉。而創業動能的衰落,正是造成台灣高失業、低薪資的
元兇。企業家在台灣,如果頭髮很黑,像蔡明介(六十四歲),一看即
知有染;如果臉上光滑無斑,像郭台銘(六十四歲),一定是有做過雷射。
這些大老要不就像張忠謀(八十三歲),老被記者追問接班問題;要不就
像施振榮(七十歲),說好了退休卻又回鍋。偶爾看到年紀較輕的臉孔,
例如,統一羅智先、台新金吳東亮,幾乎沒例外,都有家族庇蔭。
反觀對岸產業界領頭羊,像百度李彥宏(四十六歲)、小米科技雷軍
(四十五歲)、比亞迪王傳福(四十八歲),都沒有富爸爸,也都正當春
秋鼎盛之年。他們談論產業,言談間的朝氣與銳氣,對照出台灣各種財經
論壇的老氣橫秋。兩岸企業家的年齡落差,部份當然是歷史使然。台灣
六○年代起發展加工出口,造就出王永慶那代企業家。七○年代先進國家
釋出高科技供應鏈,造就出施振榮這代。
中國經濟鬆綁卻是九二年鄧小平南巡之後,正是雷軍這代剛出大學校門時,
他們抓住百年難得的機遇,成了今天年齡四十開外的胡潤榜內的富豪。當然
中國是特例。如果創業潮難以接續,不出二十年也會出現類似台灣的老化現
象。
台灣應該欽羨的是創業精神最旺盛的美國──各年齡層都有成功企業家。其
中又以四、五十歲最多,諸如臉書的祖克柏,二十九歲;Google兩位創辦人
,四十歲;亞馬遜的貝佐斯,五十歲;比爾蓋茲,五十八歲。問題來了,台
灣為什麼缺六十歲以下的企業家?五十歲以下更少,更不用說四十歲。年輕
人總被批評企圖心不足,事實卻是:中年世代,也就是所謂的四、五年級,
在創業冒險方面交出的成績已經不如前代,也輸給對岸同代人。
企業家垂垂老矣,見證台灣的創業動能已衰落一陣子,起碼二十年了,並不
是最近才消失。這是高失業、低工資的很大因素。除非你認為四十歲到六十
歲這批人也是草莓族,不然,這現象的最可能解釋是:大環境,加上資源錯
置。所謂大環境,當然是指台灣在勞力成本上漲、最應該產業升級時,有創
業精神的青壯年都被廉價中國吸去做台商;資源錯置就是政府錯把精神花在
亞太營運中心這種不實際的畫大餅。
再不然就迷信過往成功,政策獨厚資本密集產業,如「兩兆雙星」,把人才
與資金誘引到腦袋正老化的企業家旗下,大大提高年輕人創業門檻。如今中
國已不廉價,對台灣創業者的磁吸效應已大不如前。有了「四大慘業」的教
訓,政府也再沒本錢提倡資本密集產業了。3D列印、海量資料、機器人都
有可能再次改變全球分工體系。如果年輕人把握這次機會,也許二十年後,
檯面上會冒出一群四十開外的企業家。
|